昨晚的315晚会上,医美乱象再次被曝光:妆字号产品被用于医美注射,这一幕并非发生在无名小机构或美容院内,而是在大型展会上。节目画面显示,在某大型展会现场,参加企业大多是生产美容医疗器械的厂家和化妆品公......
医美再次被315晚会曝光,
昨晚的315晚会上,医美乱象再次被曝光:妆字号产品被用于医美注射,这一幕并非发生在无名小机构或
美容院内,而是在大型展会上。
节目画面显示,在某大型展会现场,参加企业大多是生产美容医疗器械的厂家和
化妆品公司。一些展商展出了用于填充、除皱、减肥、美白、补水等的注射针剂,这些原本应该按照三类器械管理的产品,却只是妆字号。不少展台内,甚至有工作人员当场为用户进行注射。
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这类以化妆品名义销售的美容针剂,价格不透明,利润极其丰厚,让从业者趋之若鹜。
一方面,展商工作人员表示产品销售差价“起码是乘以10”,这显然是服务机构的获利。另一方面,生产这类化妆品的公司也享受到市场“红利”,一家参展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年市场上美容针剂的需求量大,销售情况好,公司正在扩大生产规模,从老工厂的3层扩大到了新工厂的6层。
以往,社会对医美行业不规范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服务端,包括各类美容院、医美诊所甚至是大型
整形美容
医院。而这次,曝光对象聚焦到了的上游,并且是乱象频发的注射类医美中上游,这也意味着,产业链在生产端有望迎来进一步净化,促使医美行业整体更加规范。
注射类项目因效果明显、操作简便、恢复期短、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,成为诸多用户的入门选择。
同时,注射类产品类型多样、功效丰富,整体可分为填充类、萎缩类和其他类。其中,填充类包括胶原蛋白、玻尿酸、再生材料等针剂,可以使皮肤实现饱满、立体的效果;萎缩类以***为主,可实现除皱、瘦脸、瘦身的功效。因此,产品可覆盖广泛的用户群。
据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,中国医美行业消费以注射类医美为主导,注射医美消费占比达57%;但于韩国、美国等市场相比,中国注射医美行业渗透率较低。2019年,中国注射医美消费人次仅为14人/千人,远低于其他主流国家,随着医美消费人群的增多,中国注射医美行业存在较大发展潜力。
同时,存量市场中,因现有用户对注射医美产品的渗透率和复购频率的提升,中国注射类医美市场在复购需求影响下仍存在较大存量增长空间。
华熙生物、爱美客、昊海生科等公司在注射类医美领域耕耘已久,布局了丰富的注射类医美产品,相应产品也呈现出可观的收入规模。
最新年报显示,2022年,爱美客旗下溶液类与凝胶类注射产品收入双双增长。其中,溶液类注射产品收入12.93亿元,同比增长 23.57%;凝胶类注射产品收入6.38亿元,同比增长65.61%。
随着注射类项目在用户中的渗透扩大,产品销售规模将进一步增长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东兴证券测算,到2027年,我国注射类医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55亿元。
文章出自:
久美 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9beaut.com/news/vb12469.html
TAG